中元节,又称七月半,与清明节、寒衣节并称三大鬼节。虽是作为鬼节的中元节,但它在历史中所展现的色彩,并不是阴森恐怖的,暗淡无光的,与之相反,这是一个温情,且充满光亮的节日。
中元节祭祀发生在秋天,而在古代,秋天祭祀是四时祭祀祭祀之一,其名为“秋尝”。董仲舒所著《春秋繁露》中载:“古者岁四祭,四祭者,因四时之所生熟,而祭其先祖父母也。故春曰祀、夏曰礿、秋曰尝、冬曰蒸……尝者,以七月尝黍稷也”。七月,正是瓜果粮食丰收的时候,古人聚集亲友,将七月新收获的粮食祭祀给祖先,以分享自己收获的喜悦。
同时秋尝往往也是凄怆的,《礼记》中言:“秋尝,霜露既降,君子履之,必有凄怆之心,非其寒之谓也。”秋天将至,万物渐凋,此情此景也多让人伤感,追思亡人。很显然,中元节是山古遗续,它继承了秋尝所蕴含的节日意义:在丰收之际,祭祀祖先,分享自己的收成,并表达对故人的追忆。
于道教而言,中元节起源于道教,最早记载中元节的道教经典是《太上洞玄灵宝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》。这部经典借元始天尊和太上道君的对话,讲述了在十方无极世界地狱中,众多生前作恶的恶鬼死魂受难境况,并说出了赎罪的方法:依据《玄都大献法》:“七月十五日中元之辰,地官校戒,擢选众人,分别善恶,诸天大圣,普诣宫中,简定劫数,人鬼薄录,饿鬼囚徒,一时俱集……以其日夜烧香然灯,照耀诸天九幽长夜八门之中。作玄都大献,仿玉京山,采诸花果,依以五色,时间所有众奇异物,道具名珍,绫文锦绮,玩弄服饰,十绝旛幢,宝盖庄严,供养之具,肴膳饮食,百味芬芳,献诸众圣,及道士等……於其日夜讲说是经,十方大圣齐咏灵篇,因徒饿鬼,当得解脱,一俱饱满,免於众苦,得还人中。自非如斯,难可救赎。”
“以其日夜烧香然灯,照耀诸天九幽长夜八门之中。”以灯为外象,而光为实意,以九幽长夜为外像,而暗为实意。在明与暗的冲突中,光与影的较量下,蕴含了道教对中元节理解——救赎。
这是一个救赎的节日,地官赦罪和消愆,在这一天地官让亡魂们回家,享后代祭祀,而道士们也多于今日诵经和做法事,以普度十方孤魂野鬼。道教向来不宣传焦虑,他认为人人都可得度,即便是生在无极地狱的恶鬼们。而何以救赎?表面看来是燃灯诵经以求地官赦罪,但实际上还是要理解灯光中蕴涵的:“太上散十方,华灯通精诚。”万物从其中而得正;以及经文中所欲表达的:忏悔与思过,终而“咸使思善,念还福门”。
于世俗而言,中元节曾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,在这一天百姓们会用焚纸衣、告秋成、家祭等形式祭祖,也会用放河灯等形式寄托哀思。
《广安州新志》记录了当时四川主要的中元节活动,包括祭祀神灵,由长辈领着后辈,带着香烛、水饭,到门外干净地焚烧袱子、箱笼、纸钱,僧道设盂兰盆会或举行斋醮,以超度先人和孤魂,并举行设焰口,放河灯等民俗活动。
中元节往往热闹,这种场景可以借助《广安府新志》可以想象:众人熙熙攘攘到河边,拿着自制或者购买的河灯放到水中,一家人看到河灯越漂越远,而河灯上也寄托着对亡人的思念,河灯渐渐消失在自己的视野里,生人站起身来,看到河中河灯众多,如漫天繁星,光摇数里。
生人通过火光来接引亡魂,诉说着他们的思念,但毕竟生死有别,生人和亡者都应该有自己的归宿,于是河灯和天灯的光被点燃,照耀天空和河流。
云台观遵循祖制,启建中元道场,依凭经功浩力,超度玄远,前世今生,冤亲债主,堕胎灵婴,产死妇女及无祀孤魂,愿太乙救苦天尊慈悲接引,以度早登东方长乐。